乡村振兴与历史文化、生态资源保护与共生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召开


时间:2022-06-01
来源:互联网

5月28日,由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重庆城市科技学院主办,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承办,重庆永川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永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支持的乡村振兴与历史文化、生态资源保护与共生学术研讨会于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第一报告厅顺利召开。

(永川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盛逵与重庆城市科技学院董事长刘为民共同为乡村振兴学院揭牌)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众多国内城乡规划学科先行者及专家,在重庆直辖市乡村振兴的学术背景下,探讨重庆主城及近郊区县乡村振兴的理论探讨及案例实践;将“保护-传承-更新”的学术理念,结合到乡村振兴对历史文化保护、生态资源保护、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工作中,并结合重庆永川区乡村振兴的建设实践案例进行参观考察,探讨和总结。

上午九时许,与会嘉宾就坐第一报告厅,重庆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主任何智亚作为主办方致辞欢迎。何智亚表示,在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进展的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传承历史文化,建设文化强市,将乡村振兴的保护传承与历史生态保护相结合是当前时期的主旋律。

何智亚主任与刘学民理事长,张其悦主任,宋朝均副区长,段胜峰副校长及赵万民院长共同参加了“乡村振兴学院”成立揭牌仪式。重庆城市科技学院纪委书记兼校长助理田妍妮为本次揭牌仪式主持。张其悦指出,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重庆市190万人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危房整治,逐点实施,精准施策这三大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重庆的脱贫攻坚全面完成任务。探讨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护传承与更新以及乡村振兴从中央到重庆市的主要任务是有必要的,现有开发应立足于村庄现有基础开展村庄建设,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追求大投资大开发大建设。要开展传统村落年限保护,进一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政治提升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在农村更新这一大前提下,完成“农房现代化”的任务,做到传统传承下符合当地特色的同时享受现代工艺。

(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主任何智亚发言)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成员,重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张其悦发言)

(永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宋朝均发言)

赵万民教授首先就“重庆乡村振兴的生态本底与文化张力”作发言,他提到从国内外的乡村格局,乡村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对比,对我国的乡村振兴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突出我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在地研究,与文化特色,提升民族自信心。

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院长黄耘探讨了乡村振兴目标下的文化建筑语汇与空间实践——乡村演替,人地关系的演进和现代性要素的置入逐渐替代改变土地的单一方式。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乡村,乡村原貌与资本介入下后展现的风貌冲突感较为强烈,均质的地景侵吞了原始的坡地梯田,这于保护传统乡村建设和生态资源共生共享无益。黄耘教授提出,地理空间格局是划分聚落类型的主要要素,自然生态格局与土地利用方式界定聚落性质与聚落间关系的主要要素,历史与文化因素影响重庆传统聚落的层级与结构塑造重庆传统聚落的特色面貌,重庆聚落系统与空间层次居住模式决定了聚落与建筑的基本类型。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田琦以“新生与兴盛”为题探讨城市边缘区的的建筑更新实践与思考。他指出,关于城市边缘区范围的界定研究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早期主要是凭借经验定性界定边缘区范围。作为独立于城市、乡村之外的“第三类”社会经济单元和空间聚集类型,城市边缘区表现出二元性、边缘性、动态性和中介性的复杂特征。城市边缘区一方面感知和响应城市变化,承接城市外溢功能;另一方面,保留部分乡村特殊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肌理。同时由于其复杂、动态、差异的空间属性,边缘区吸引、接纳了来自城市和乡村的多样化人群,各种行为要素于此介入并发生关联和对话。通过文脉的传承和转译、在地的场所策略、材料的建构表达、传统的活化复兴在尊重与回应的态度基础上提取场域中的地域元素和精神符号,深究其中的人文与自然环境间的关联,融合地方传统建筑的建造手段核弹大概技术手法,为村庄注入新活力,使区域的传统文化活化复兴真正的落实落地。

重庆同欣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吴杰从实地勘察经验中引入对古典村落乡土文化的探讨。在多样化的翔实的实地考察中将一个生态化的原风貌乡村展现出来,就此进行的民居改造也得以还原当地民居形貌、结构。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重庆市雕塑学会秘书长王比以艺术介入乡村共生共存的角度探讨乡村与艺术的关系,“耙耙柑”引入的课题调研、“三变改革”如何在村落中变现、通过10大主题的“核心艺术区”和与原住民共建的“村民共建示范区”的整体活化打造。对莲花穴村落遗址进行功能性重构与再造,并创造文化艺术可栖居的空间使其成为新乡居生活的示范,聚集人气、人脉,延续百年璧山乡建的历史。以莲花穴村落为试点,通过乡建改造建筑和环境,再造村落空间体系,使其成为现代生活可接入的平台,注入文化新动力,为村落活化提供可能。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刘畅,从国家政策,乡村振兴策略,乡村振兴内容几方面,对我国乡村振兴现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教授、设计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赵宇以“对渝北区洛碛镇大天池村杨家槽改造更新”为题,提出“乡村不是文字与幻象,而是中国巨大的国土空间和巨大的人口占比与GDP产值极端弱化的现实差距”“乡村具有可塑性,需要系统的认知与专业的塑造”乡村具有可塑的资源,也正因此,乡村设计需要用弹性的设计以及艺术视角的赋神对其进行更多元化的思考与多角度的施设。(朱贵祥、谢依含)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